數據攻關立奇功——記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運籌學與控制論博導、省特級專家劉祥官 |
|||||
|
|||||
這是一個周六,雨下得很大,76歲的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運籌學與控制論博導、省特級專家劉祥官早早來到自己的辦公室,把珍藏多年的一幅題詞掛了起來,“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看著這10個大字,劉祥官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激情歲月。 翻看劉祥官的履歷,最獨特之處在于他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家華羅庚的弟子。他從1974年起支援攀枝花釩鈦基地建設,在冶金部攀鋼公司工作了20年,將攀鋼霧化提釩工藝的平均釩氧化率從83%提升到了90%以上的國際先進水平,完善了提釩工藝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40年前,世界上僅有美國、蘇聯、英國掌握釩鈦的冶煉技術,我國的提釩工藝尚處于初級生產階段。釩和鈦是國家戰略物資,廣泛應用于火箭、飛機、衛星、艦船、坦克等高端設備制造。 從1971年到1978年,攀鋼的科技人員進行了8年霧化提釩的工業試驗,但霧化提釩工藝的平均釩氧化率與國際水平仍存在明顯差距。 1979年,攀鋼加強提釩攻關組力量,其中出現了一對專攻應用數學研究的夫婦——劉祥官和夫人李吉鸞。 “我是抱著一種創業的決心去攀鋼的。”劉祥官回憶道。當年鋼廠建在荒山野嶺之上,1976年元旦,他凌晨3時起床去買菜,排隊排到上午9時,只買到3斤蘿卜。 1994年,劉祥官被引進到浙大數學科學學院工作,面對稚氣未脫的大學生們,他總會說這么一句話:“人年輕時要吃得苦,去創業,到老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運用數學方法,進行科學分析,從大量數據中找出最優條件,這正是今天“大數據”應用的真諦。而40多年前,劉祥官夫婦已經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工業大數據進行優化分析,并指導生產工藝優化。 當年,攀鋼提釩車間提供給他們的原始生產記錄裝了一麻袋。夫婦倆扛回去后,對一張張原始記錄進行數據預處理和優化分析,光這項工作就花了半年時間,然后寫出了《運用數學方法探索霧化提釩的生產規律》的建議報告。1980年1月11日,生產攻關試驗正式開始,劉祥官夫婦培訓工人按照數學分析得到的優化參數進行操作,卻發現存在提釩優化規律不穩定的問題,是華羅庚教授的一句話給了他們啟發——規律不穩定意味著還存在未知數。 “真理總是從科學家的鼻尖跑過,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劉祥官無疑是能抓住真理的應用數學家,生產中出現的“小子樣”數據成為了他找到新工藝參數的關鍵,攀鋼霧化提釩工藝的優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提釩攻關試驗成功總結會上,攀鋼提釩攻關組裝備設計負責人對此的評價是:“數學為攻關成功立下奇功!” 人生百年,在風華正茂的年紀趕上了一個建功立業的時代,這是劉祥官的機遇,而對于今天的數學研究者而言,大數據技術方興未艾,也是難得的機遇。“所謂‘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本質上仍然是以‘數學建模’與‘智能算法’為基礎。”劉祥官說。 當年華羅庚對學生說過一句話:“聰明在于學習,天才由于積累。”劉祥官時常將這句話拿來和年輕人共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