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海鹽大劇院,步鑫生向家鄉捐獻他的收藏。記者 倪雁強 攝
“先生,我來看您了。”新年伊始,手捧鮮花的趙榮華,又一次站在海鹽縣澉鋪鎮步鑫生的墓前,訴說心中的改革愿景和奮斗目標。
上月,在北京,用一把剪刀“剪開”中國企業改革帷幕的步鑫生,被授予“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稱號。當天,替步鑫生領獎的,正是曾經的得力干將趙榮華。
從北京一回來,趙榮華就捧著“改革先鋒”的榮譽證書,站在了步鑫生的墓前,眼中飽含熱淚,喃喃自語:“要是先生還在,就圓滿了。”
2015年6月6日,81歲的步鑫生在家鄉病逝,帶走了那段劈波斬浪的改革歲月。留給我們的,是永不褪色的改革精神。而從趙榮華等當事人追憶他的三個人生片段中,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步鑫生,也真切體會到一個改革家給社會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改革面前,他從不退縮,是個很“犟”的人
——骨干趙榮華
按常理,步鑫生應是趙榮華的仇人。但趙榮華卻直言,這是外界的誤解,“先生是師長一般的人,永遠值得敬佩”。
古稀之年的趙榮華,正是當年那場轟動全國的“罷免風波”的當事人。憶起當初,他感慨說,“知道先生脾氣‘犟’,但沒想到這么‘犟’”。
1976年,27歲的趙榮華來到海鹽手工業系統的紅星服裝廠(海鹽襯衫總廠前身)工作。當時,步氏裁縫世家的傳承人步鑫生,正擔任車間主任,負責全廠生產經營與管理。那時起,趙榮華的命運,就與這位改革風云人物,綁定在了一起。
紅星服裝廠是一家縣屬集體企業,主要依靠商業包銷和代工生產,打的是別人的牌子,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時,員工僅70余人,固定資產只有兩萬多元,年利潤僅5000元,全廠90%的工人已到退休年齡,但這個風雨飄搖的企業,實在不堪負擔龐大的退休金。
為使企業走出困境,步鑫生勇于擔當,將目光瞄準上海,千方百計尋找市場。“我進廠時,步鑫生正竭盡全力向上海服裝鞋帽公司爭取一批襯衫加工任務。”最終,他們廠成為上海服裝鞋帽公司設在浙江的首個定點加工單位。
那時,趙榮華看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1979年,企業更是甩掉商業包銷的拐棍,從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同年,海鹽紅星服裝廠正式更名為海鹽襯衫總廠,步鑫生被任命為副廠長,并刮起新的改革風暴。
“為什么不能打出自己的牌子?”站在海鹽南北湖風景區的步鑫生改革精神陳列館內,趙榮華憶起步鑫生的這句話,自豪地介紹著海鹽襯衫總廠自創的一個個襯衫品牌。
1979年始,步鑫生帶領員工立足國內市場,先后創出“雙燕牌”襯衫、“三毛牌”兒童襯衫,并將眼光看向國外,推出“唐人牌”高級襯衫,產品遠銷美國、阿拉伯等地。
品牌立足市場,質量是關鍵。為此,步鑫生制定了極其嚴格的管理制度:工人在車間里不準打人罵人,不準做私活,不準抽煙,不準放茶杯;工廠在車間外的走廊里統一放置保暖茶桶。“為這,他‘得罪’了不少人。”趙榮華說,“罵聲很多,但他從不退縮,反而越改越勇。”
一開始,步鑫生無非是想把一家“破廠”辦好;1981年,“轉正”為廠長后,闖勁更足了。
“在他看來,抓生產,沒有錯。”憑著這股“犟”脾氣,步鑫生開啟新一輪改革:打破“大鍋飯”,推行“聯產計酬制”,“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砸掉“鐵飯碗”的用工制度,對慵懶怠工的職工予以辭退……他總是說,不改革是永遠沒有出路的。
“還有一個問題令步鑫生頭疼。”趙榮華說,因為請病假扣工資很少,車間常有人請假,影響流水線運轉。1981年4月,步鑫生對病事假作出新規,職工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勞保待遇外,一般請病假者每天只發四毛錢的生活補貼。工人們的出勤率立馬提高,達到98%以上。
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也為跌宕人生埋下伏筆 ——好友林堅強
“盡管能干,卻不太招人喜歡。”再憶老友,林堅強既看到步鑫生的“光芒”,同時也感慨道:“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也為他跌宕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林堅強和步鑫生早在1971年便相識,至于成為一生的摯友,卻是10多年后的事情。撇開朋友的身份,林堅強更像是一位觀察者,見證著這場發生在海鹽、轟動全國的改革風云,以及一位改革者的浮沉人生。
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海鹽襯衫總廠迅速壯大。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步鑫生堅持“打牌子,闖路子,創特色”的經營方針,將供銷人員分東北、西南、西北、華東等七片,劃片包干,固定聯絡,并在北京、上海、廈門等地舉辦展銷會。
“1983年,一年訂單超過130萬件,工業總產值達1000多萬元。”趙榮華說,海鹽襯衫總廠一舉成為縣里第一家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和全省服裝行業的重點企業。
“廠里開始引入先進設備,雖然全國服裝業舉步維艱,但海鹽襯衫總廠的產品依舊暢銷無阻。”說到此時,趙榮華依然激動,他說,“企業利潤每年快速增長,工人們的退休金有了著落;鎮上像自己一樣的年輕人,都以成為我們廠的職工為榮。”
那段時間,步鑫生的創新改革之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報以《企業家的歌》為題,用整版篇幅介紹了步鑫生大膽創新、堅持改革的事跡。同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通訊《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
時代的高光照在這個敢砸“大鍋飯”的廠長身上,神州大地掀起學習步鑫生改革創新精神的熱潮。1984年5月上旬,步鑫生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
那一年,沒有人比步鑫生更火。短短兩個月,來廠里參觀的人數就有兩萬多,其中還包括了林堅強。
“1984年甚至被公認為‘步鑫生年’,但真正的步鑫生仍然還是那個脾氣直、性子急的人。”那時候,林堅強在海鹽縣委宣傳部工作,經常要去海鹽襯衫總廠聯系步鑫生,見證了他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遺憾地看到了這場改革的落幕。
這年,步鑫生決定上馬西裝生產線,但沒想到,恰是這項決策,讓公司的前途和自己的人生陷入了“滑鐵盧”。此后幾年,新發展的印染車間、西裝生產線,遠遠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海鹽襯衫總廠出現“小牛拉大車”的狀況。
大廈將傾,步鑫生的日子也不好過。1987年11月,海鹽襯衫總廠負債達1000多萬元,虧損近300萬元。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宣布免去廠長職務。次日清晨,得知消息的林堅強早早趕到海鹽襯衫總廠時,只見步鑫生一個人坐在辦公室里,接連不停地猛抽香煙。“他的臉上布滿著無奈、委屈和怨氣。”林堅強記得,末了,步鑫生還說:“我不會認輸。”
烙在我心里的,是他那份執著的改革精神 ——“秘書”馮海春
離開海鹽后,步鑫生先后到北京、遼寧盤錦、河北秦皇島等地創業。對步鑫生的離開,“秘書”馮海春更多的是理解。他總是說,跟著步鑫生工作多年,深深烙在自己心里的,是他那份執著的改革精神。
距步鑫生陳列館20公里外的縣城,一處高樓林立的居民樓盤,早已替代海鹽襯衫總廠廠區。今年69歲的原海鹽襯衫總廠副廠長馮海春,深情望著眼前一塊印有“海鹽襯衫總廠廠址”的紀念碑說,雖然斯人已逝,但他帶領大家拼搏創業的景象,仍歷歷在目。
馮海春與步鑫生的緣分,源于建造新廠房。1980年,31歲的馮海春來到海鹽襯衫總廠工作。當時總廠正在建造新廠房,基建部分已基本完成。“海春,你懂設計,花園廠房設計就靠你了。”時隔多年,馮海春仍清晰記得步鑫生委以自己重任的情形。修建花壇和噴水池、造綠地、擺盆景……他和同事盡己所能地將步鑫生腦中的“花園夢”變成了現實。
得知記者來訪,馮海春特地翻出當年拍攝的照片:“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海鹽縣城隨處可見低矮簡陋的平房,城市景觀貧乏而單調。但海鹽襯衫總廠四層廠房房頂上豎著的那塊大型霓虹燈招牌,給城市的夜晚增添了幾分魅力和亮色。”
不過,進入1983年后,馮海春和趙榮華的記憶大海,都掀起了層層波瀾。
“他如果決意做一件事情,就不會留余地。”趙榮華說,1983年,發生在他身上的“撤銷工會主席”一事,曾轟動一時。
那年步鑫生擅自任命趙榮華為工會主席,趙榮華則認為此舉違反《工會法》,拒絕擔任。一氣之下,步鑫生宣布對他“不作留用,立即開除”。“我知道會有處罰,但沒想到這么厲害。”回憶往事,趙榮華仍有些激動,當時的步鑫生也被貼上了“獨斷專行”的標簽。
趙榮華只能另起爐灶,辦起織造廠。“盡管當時有些怨氣,但從沒恨過步鑫生,我一直支持他的改革。”他說。
而趙榮華離開的1984年,正是步鑫生紅得發紫的一年,這一點,經常為步鑫生撰寫文稿的馮海春比誰都清楚:“那時我就跟著先生各地跑,他幾乎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去各地作報告上。”
“后來我從襯衫總廠調到海鹽印染服裝廠并擔任廠長一職,在新單位,我把步鑫生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實際管理中。直到現在,我仍堅信任何時期都有問題存在,不改革是永遠沒有出路的。”他說。
改革者總有常人沒有的特質、胸懷。2000年9月30日上午,趙榮華突然接到一個道歉電話,那是熟悉的步鑫生的聲音。種種過往,皆化為煙云。
這就是步鑫生。而他這種敢于不斷嘗試、敢于突破自我的改革精神,亦是留給馮海春等接班人以及全社會的寶貴財富。
那些年
他說過的話
● 靠牌子吃飯可以傳代,靠關系吃飯要倒臺。
● 生產上抓緊,管理上從嚴,經營上搞活,生活上關心。
●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
● 改革創新是一個大膽探索和不斷探索的過程。既然是探索,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不探索,永遠不會成功。
● 步鑫生不是獨一無二的。改革開放這一時代選擇了我,這是時代的需要,需要有這么一個典型來推動全國的經濟改革。如果不是我,還會有李鑫生、王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