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市場建設輝煌40年 |
|
|
|
人力資源市場是重要的要素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勞動者實現就業和人力資源流動配置的主要渠道,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的重要載體。40年來,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與改革開放進程同步,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健全完善,伴隨著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人力資源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配向市場化配置的根本轉變。 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發展歷程 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歷經從局部創新到整體性制度安排、從推動人力資源服務發展到促進市場體系形成、從政策引導市場管理到依法監管的過程。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起步探索時期(1978年至1991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統包統配的人力資源配置制度開始打破,企業開始實行勞動合同制,勞動人事部門在全國開展了調整用非所學專業技術人員、人才余缺調劑工作,人力資源配置領域的服務開始發端,市場出現萌芽。20世紀70年代末,勞動人事部門開始創立并組織勞動服務公司,解決待業人員就業問題,并逐步演進為就業服務機構。1979年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公司(FESCO)成立。1983年沈陽市人才服務公司成立。1984年勞動人事部成立全國人才交流咨詢中心,之后各地紛紛建立類似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1987年浙江溫州出現第一家民營人才職業介紹機構。1990年國務院制定下發《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管理規定》,勞動部和人事部分別下發了《職業介紹暫行規定》和《關于加強人才招聘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面展開時期(1992年至2000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正式確立,圍繞就業、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各類服務機構規模不斷擴大,服務業態不斷豐富。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勞動力市場的概念。人事部提出將適應計劃經濟的人事管理體制調整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人事管理體制上來、將傳統人事管理調整到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上來的人事工作“兩個調整”思路,確立了人才市場化配置方向。1994年8月,中組部、人事部聯合下發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我國人才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人才市場的總體目標。勞動保障部、人事部分別于1995年和1996年出臺《職業介紹規定》和《人才市場管理暫行規定》,確立了市場的管理制度。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經營模式呈現多樣化,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民營性質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取得較快的發展,外資開始進入我國人力資源服務領域。 改革創新時期(2001年至2006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勞動部門和人事部門都進行了所屬服務機構的體制改革,政府管理職能開始從辦市場向管市場、為市場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轉變。勞動部門所屬服務機構開始向公共就業服務轉變。人事部門先后提出了“管辦分離”“事企分開”“公共服務與市場經營性服務分離”的改革要求。2002年、2003年,《境外就業中介管理規定》和《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規定》先后出臺。2003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為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定調。 統籌發展時期(2007年至2012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人事和社會保障部門合并,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全面展開,管理體系日益完善、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業形成并快速發展。2007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首次將人才服務業作為服務業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同年8月,《就業促進法》首次在國家法律層面明確提出“人力資源市場”的概念。黨的十七大、國家“十二五”規劃先后作出建立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的重要部署,并首次將人力資源服務業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08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組建后,開始籌劃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2012年12月,《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人力資源服務體系。2010年,上海第一個建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跨越式發展期(2013年以來)。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制定法規政策提速,政府管理轉向政策制定、產業引領和營造環境,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形成,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分離,服務業獨立門類地位完全確立。2013年,人社部制定的《關于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市場整合的意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對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進行正式部署。2014年12月,人社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下發《關于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意見》,首次對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進行全面部署。2017年1月,《“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提出要培育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實施“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行動。2017年6月,國家《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提出鼓勵發展專業化、國際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017年9月,《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對今后一段時期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進行謀劃和安排。2018年6月國務院700號令公布《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首次從立法層面明確了政府提高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法定職責。 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成就 40年來,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伴隨著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從計劃分配向市場配置改革的進程逐步形成并發展壯大。產業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市場活力充分釋放,市場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在促進就業創業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基本建成,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體系。一是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基本形成。省、市、縣三級統一規范、上下貫通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基本形成,30余年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分割局面結束。二是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分離改革目標實現。各級公共服務機構所屬的企業已基本實現“職能分開、機構分設、人員分離、分類管理”。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將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上。三是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結構更趨合理。呈現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三類主體競爭發展、各有側重的格局。 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地位完全確立,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是作為服務業獨立門類的地位已經確立。人力資源服務相繼寫入“六規劃、一目錄、四意見”等重大規劃文件。人社部出臺《關于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意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行動計劃》,對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作出頂層設計。二是人力資源服務業蓬勃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3.02萬家,幫助2.03億人次實現就業或轉換了工作崗位,服務企業3190萬家次。三是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方興未艾。先后建成上海、重慶等15家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省級產業園。 法規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人力資源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一是立法取得突破性進展。《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相繼出臺。2015年,修訂了《就業促進法》和《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管理暫行規定》《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職業介紹機構設立管理暫行規定》等部門規章。國務院2018年頒布實施《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系統規范我國人力資源市場的第一部行政法規。二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最大限度減少人力資源服務許可,將設立職業中介機構審批、人才中介機構及其業務范圍審批、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職業介紹機構審批三項行政許可事項整合為一項。實行“先照后證”,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實行年度報告公示制度。三是市場運行規范有序。連續十多年持續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自2011年起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誠信主題創建活動,已遴選確定兩批233家誠信示范機構。出臺高級人才尋訪、現場招聘會等18項國家標準。 人力資源市場對外合作交流有序推進,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一是自貿區試點政策落地生效。在上海、天津、廣東、福建、海南等12個自貿試驗區,開展允許外商獨資設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政策試點。在自貿區內已設立7家外商獨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5家臺資獨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同時,鼓勵省(區、市)將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設立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人才中介機構的審批權下放到自貿區。二是外資準入試點穩步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在上海浦東新區、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將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外資持股比例擴大至70%,在中關村示范區內取消中外投資者應當是成立3年以上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要求,出臺“允許外資直接入股既有內資人才中介服務機構”試點開放措施。三是對外合作交流繼續加強。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享受與內地企業同等政策。在我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簽訂的多邊或雙邊的服務貿易協議中,允許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投資者在我國設立合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擁有多數股權。國際知名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紛紛進入并取得快速發展,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 服務功能日趨完善,促進就業創業和優化人才配置作用日益凸顯。一是公共服務均等化規范化水平明顯提升。建立了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服務網絡,各級公共服務機構對就業和人才、市場監測、人事檔案管理等服務實行了統一的標準和規范。2014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工作的通知》,將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圍。二是人力資源服務結構不斷優化。行業轉向專業化內涵發展,服務產品更加“專、精、深”,服務內容從傳統職業介紹等業務,拓展到招聘、培訓、測評、高級人才尋訪等多層次多樣化產品,企業逐步由單一業態轉向整體的人力資源服務。普通招聘服務呈井噴式增長,勞務派遣正逐步轉型到人力資源服務外包,高級人才尋訪等高端服務快速發展。在全國11個自貿區開展外商投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政策試點,并推行放寬外資持股比例、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機構享受與內地企業同等政策。三是人才流動配置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國共設立固定招聘場所2.1萬個,建立網站1.2萬個,全年共舉辦現場招聘會22萬多場、參會求職人員1億多人次、提供崗位信息1億多條、幫助20269萬人次實現就業和流動。 改革開放40年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40年,是人力資源市場從萌芽到快速成長壯大成為獨立門類現代服務業的40年。總結其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寶貴經驗: 在發展定位上,始終堅持市場建設必須更好地服務于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和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人力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向不動搖,激發用人單位、求職主體和市場服務機構的積極性創造性。 在發展目的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保證市場配置的有效和公平。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服務能力,特別是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提高市場配置效率,保證市場配置公平。 在發展思路上,始終堅持處理好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調控作用的關系。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決定的發展思路,始終注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的關系,始終一手抓法規制度建設、一手抓監管的執行和落實。 在發展模式上,始終堅持一手抓健全完善公共服務,一手抓經營性機構規范服務。要推進市場服務發展,不斷提高人力資源市場配置能力,必須把完善服務提升水平作為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根本手段,必須始終堅持一手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體系,一手抓經營性服務產業壯大。堅持多元投入共同發展的模式,發展壯大國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國境外資本參與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格局,滿足市場不同層次需求。 在發展創新上,始終堅持用改革助推人力資源服務業做大做強做優。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破思維定勢,順應國際國內形勢抓改革促發展。必須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著力破解瓶頸難題。必須堅持頂層設計與尊重基層首創相結合,不斷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壯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