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建造夯實穩固地基,浙大龔曉南院士團隊—— 腳踩泥土,才能解決問題 |
|
|
|
龔曉南院士團隊。 拍友 盧紹慶 攝 突飛猛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中國建造”的神奇速度和恢宏規模,讓世界贊嘆。工程建設需要穩固的地基,而如何在我國大片軟土區域中修建質優價廉的地基,曾是長期困擾工程界的難題。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龔曉南教授團隊數十年埋頭攻關,從創建理論到研發技術,再到一個個工程應用,極富創造性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復合地基——這就是龔曉南團隊給出的答案。如今,復合地基理論與技術被應用于遍布全國的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市政道路、港口和機場。1月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龔曉南領銜的“復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會議還沒開完,書已經買不到了” 龔曉南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考入浙大的研究生,并成為浙江省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也是中國巖土工程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他敏銳地發現地基處理中存在的科學問題,探尋破解之道。 龔曉南說,當時業界把目光轉向一種新技術,即通過在地基中設置樁體等增強體來改造天然地基,形成復合地基。然而復合地基到底是如何承擔荷載的,用于不同工程應如何設計,這些問題大家都不明了,實際應用之后頻發事故。 龔曉南一邊跑工地,一邊研究復合地基的基礎理論問題。他發現,復合地基的優勢在于通過合理的構造措施充分調動天然地基的承載潛能,從而大大節約成本。1992年,龔曉南出版了復合地基領域第一部專著,正式提出復合地基的科學定義,并創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這被譽為我國復合地基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 新理論一出,立刻在業界引起震動。1996年,龔曉南在杭州組織了一場全國復合地基理論與實踐學術討論會,相關論文結集出版。“出版社給論文集定價80元一本,我們都覺得太貴。出乎意料的是,會議還沒開完,書已買不到了。”龔曉南說,當時人們不怕貴,因為這是新東西,在工程中有用。 經過幾十年完善發展,復合地基現已成為與淺基礎和樁基礎并列的第三種土木工程常用基礎形式。 “對癥下藥,一個工程一個方子” “我們搞巖土工程的,打交道的對象是大地。不同地方的土層性質和厚度都不一樣,得‘對癥下藥’。”龔曉南說,工程項目遇到難題他總是親自“出診”,一個工程一個“方子”。直到現在,他還經常接到電話:哪個工地又有什么問題了,龔老師你來一下。“我再忙也會去的。” 放眼全國,如今包括京津城際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杭寧高速公路以及乍嘉蘇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背后都有龔曉南復合地基理論與技術的身影。 杭寧高速公路的建設給龔曉南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高速路跨越杭嘉湖平原,軟土分布范圍廣,土層厚度變化大——這些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給高速公路箱涵和通道的地基處理出了道不小的難題。 龔曉南帶著團隊成員一起現場設計、實施、檢測。團隊提出的設計方案不僅將工期縮短了1年左右,而且無需二次開挖,路基施工后的沉降問題也得到較好解決,有效控制了路面顛簸后出現的“橋頭跳車”現象。杭寧高速上的防“跳車”經驗,如今已普遍運用于軟土地基高速公路的路堤與橋頭連接段。 跨越浙江,北至甘肅,南達廣東,復合地基技術的枝蔓早已“根深葉茂”。據悉,近3年,僅提供應用證明的工程,該技術帶來的新增利潤及節約工程造價總計就達35.38億元。 “只有親臨現場,才能獲得一手數據” “我們這個專業,死讀書干不成大事,只待在實驗室、書本上研究是不夠的,只有腳踩泥土親臨現場才能獲得第一手數據,才能打下堅實基礎。”龔曉南說,即便在浙江一省之內,溫州、臺州、寧波等地的軟土厚度、土層物理力學性質也不一樣。只有對現場多一些了解和研究,才能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在教學中,他一直鼓勵學生實地了解情況,結合實際開展研究。 “龔老師經常向我們強調要注重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問題,實實在在為工程服務。”龔曉南的學生、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俞建霖博士說。 說起未來,如今已75歲的龔曉南說,除了復合地基的研究,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也早已納入研究視野。“研究是不可窮盡的,中國的社會發展中還有很多新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