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剛把一戶村民辦白事的賬本核算好,送過去。”3月5日,在諸暨市草塔鎮上下文村村黨總支委員兼文書楊柳江的手機里,記者看到了這份賬目清單:58桌酒席、買菜支出3.5萬元、幫工支出4000元等,記得清清楚楚。原來,他還是不久前新晉的“賬房先生”,管著全村紅白喜事的賬。
為了及時監督菜品超標、酒水違規等情況,在辦事的前一天晚上,楊柳江就要到村民家中,根據酒席桌數確定幫工人數,然后再跟廚師確定菜單。第二天,他還會幫著記錄禮金明細。另外,村里還會委派兩名紅白理事會成員去義務當“小工”。“這樣一來,跟以前動輒一桌三五千元相比,這場白事至少省了十來萬元。”楊柳江說。
文書來管賬、干部做“小工”,這是該村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想出的妙招。去年5月以來,諸暨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經過調研發現,有60%至70%的農戶大操大辦紅白喜事都是硬撐,出現了“一場白事花掉一年積蓄”“人情隨禮千元起步”“三張喜帖發過來,一月工資不夠付”等說法。為此,該市抓住婚喪嫁娶、喬遷生日等“關鍵小事”,用獨特的“加減法”算出了一本文明鄉風新“賬本”:通過組建紅白理事會、制定操辦標準、簽訂承諾書、建立微信監督群等方式,平均每場節約開支5萬元左右。
做好了老百姓賬本的“減法”,諸暨還做著慈善的“加法”。當地在各個村居建立關愛基金,發動黨員干部、普通村民、鄉賢、結對幫扶單位職工愛心捐款,用于獎勵應征入伍青年、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幫扶老弱病殘等特殊人群。
五泄鎮十四都村村民趙陳主動前往村部,在村兩委干部的見證下,捐出2000元現金;作為陶朱街道白門上村的鄉賢,上海浙江商會副會長方斐均捐款10萬元;江藻鎮吳墅村結對單位諸暨市郵政分公司,自發籌集資金3萬元注入到該村關愛基金……目前,全市已有190個村建立村級關愛基金,捐贈規模達2054萬元。“如今,這股新風還刮到了新人的心中。”諸暨市文明辦主任俞露介紹,許多新人將辦喜事節省下來的錢捐給基金,據統計,目前共有314對新人捐款46萬余元。
“接下來,我們將結合村規民約、黨員先鋒指數考評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用3年到5年時間把移風易俗、人文關懷等固化下來,實現由‘風尚’向‘風俗’轉變。”諸暨市委宣傳部部長王孔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