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在查閱資料。
今年是周鋒從諸暨市檢察院公訴部調任楓橋檢察室主任的第三個年頭,他已經習慣了工作場景由從前“檢察院—看守所—法院”的三點一線,變成如今的扎根基層、與群眾面對面解決法律問題。
“你們原本就是朋友,去年因為一點小事而大打出手,感情和各自的生意都受到了不小影響。好在現在成功和解,希望你們今后再遇到矛盾,都能選擇用理性的方法去化解。”下午,一場不訴宣告會在楓橋檢察室的和解室內進行。周鋒宣讀完不起訴決定書后,又對被不起訴人和被害人“多說了兩句”。對于處理這類因鄰里摩擦而導致的輕微刑事案件,他已經得心應手,不少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家門口的檢察官”。
熟悉周鋒的人告訴記者,自從來到楓橋檢察室,周鋒就像切換了工作風格。在此之前,提起這位85后年輕檢察官,大家總是為他貼上各類“高大上”的標簽:“辦案高手”——辦理簽發刑事案件2000多件,無一錯案;“公訴好手”——與36名辯方律師連續抗辯兩天,最后成功定罪張洲等115人特大網絡平臺詐騙案;“疑難案行家”——成功追訴漏犯12人,其中6人被判有期徒刑十年以上。
“作為指控重大刑事犯罪的公訴人,過去我上了法庭就必須嚴肅認真、據理抗辯。而現在,我們更多時候面對的是輕微刑事案件,以及那些需要我們提供法律幫助才能化解矛盾的老百姓,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應該‘轉換模式’,以更溫和的形象,采取更全面、更靈活的工作方式。”周鋒笑著說。
“想要群眾滿意,就必須付諸實際行動,用心回應他們的每一個需求。”去年9月的一個陰雨天,周鋒入戶走訪一位曾經拒絕過調解的故意傷害案件被害人。對方沒想到周鋒會冒雨來訪,看著周鋒被雨水打濕的頭發和襯衫,終于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原來,他是擔心指派來的調解員偏心,自己會吃“大虧”,“其實我也想和解,真要‘對簿公堂’,大家鄉里鄉親的,以后關系就很難彌補了。”
“這點請放心,您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調解員!”周鋒趕緊拿出準備好的諸暨檢察“檢調對接和解引導員”資料,并告訴他這份“調解菜單”是由行業協會、地域商會人員、鄉賢以及資深專業調解員組成的。
對方這才打消疑慮,終于確定了兩名有30多年調解經驗的人民調解員。隨后,在周鋒主持下,案件當事人簽下和解協議書,當場言和。
“我們進行調解的目的,是希望當事雙方的利益和社會關系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復。”周鋒告訴記者,除了啟動“檢調對接”這樣的工作程序,楓橋檢察室還探索了不少創新舉措。
去年10月,由周鋒主持建設的全國首個面向農村基層的刑事犯罪警示預防基地——刑事犯罪源頭防治中心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這個位于楓橋檢察室的600平方米展館,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呈現了200多起農村基層多發易發刑事犯罪典型案例。今年上半年,已有50家省內外兄弟單位和當地村民前來參觀學習。
“基層檢察室作為檢察工作延伸的觸角,普及法律知識、預防刑事犯罪、為群眾化解矛盾,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只要能當好這個‘家門口的檢察官’,百姓滿意,我們再辛苦也值得。”周鋒說。